中证信用2021信用服务年会系列报道(二):数字风控与资产管理

编者按:中证信用主办的“分析新趋势,探索新思路——中证信用2021信用服务年会”成功在深圳举办,近800位来自券商、银行、保险、融担、基金、保理、信用科技领域以及行业管理部门的专业人士参会,共同就信用市场发展趋势展望、融担行业数字化转型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现将各位专家核心观点进行整理,与大家分享。本期分享议题是《数字风控与资产管理》。

(演讲人观点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所在单位及会议主办方无关,仅供参考。)

一、数字化信用风险管理

演讲人:中证征信副总经理 傅瑜强

核心观点:

信用科技的价值在于提升效率、改善效果,主要包括几方面:

一是数据方面,从信用分析视角出发,分别针对低频数据、高频数据、关系数据的数据特点,设计覆盖资本市场核心主体的企业经营数据体系、区域经济数据体系,风险预警数据体系、风险传导数据体系,为用户提供全面覆盖、场景聚焦、专业加工、准确可验证、结构化处理、便于实施等特点的数据解决方案,在节省用户数据采集时间和采集成本的同时,较大地提升信用风险管理效率;

二是模型方面,将专家经验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深度结合,针对不同的分析场景与分析目标,选择匹配的风险识别与量化技术,形成主体信用内评体系、风险预警监测体系以及风险传导体系,为信用风险的精细化管理提供支撑;

三是系统方面,通过高度灵活的技术架构,承载数据内容、量化模型、分析功能、管理功能,构建“数据+模型+系统”端到端的一站式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同时通过组件化方式,快速灵活满足用户需求,可实现信用风险管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达到有效提高风控效率、降低风控成本、提升风控能力的目标。

二、资管业务中的信用科技实践

演讲人:安信证券资管投资总监 张亚非

核心观点:

数字化信用风险管理是市场、监管和业务共同推进的方向。从市场变化角度看,随着2018年以来债券违约数量逐年上升,违约规模屡创新高,我国信用债市场的违约日渐趋于常态化。从监管环境角度看,监管部门就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管理多次发文,提出更严格细致的管理要求。从业务需求角度看,债券投资、股质等业务需要更主动精细化的风险管理工具,及相应配套的管理制度。

结合业务实践,安信资管通过与中证信用合作,构建“数据+模型+系统”端到端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初步实现了信用风险管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目前已经体现出提高风控效率、降低风控成本、提升风控能力的成效。安信资管目前的资产管理规模约1300亿,信用债持仓规模占比高,且持仓覆盖行业范围逐渐增多。但在实际业务中,存在大量手工操作、评审效率较低的问题,亟需提高部门对资管信用风险管理及决策分析的信息化水平,数字化信用风险管理需求凸显。

关于与中证信用的合作,主要包括信评体系构建、数据接入,系统建设等三个角度。双方联合共建的内评系统,运用科技方法提升信用分析能力,进而提升主动管理能力。双方通过磨合协作,打造出一套从底层风险数据到信评体系再到风险管理系统的一站式配套解决方案,真正实现了数字化信用风险管理的目标:数据驱动、智能分析、科技引领和价值提升。

最后,展望未来规划,希望在预警体系的建设中,引入更多智能化、数字化的手段,形成具备更多前瞻性和及时性的预警体系。

圆桌论坛2:数字风控的创新与实践

主持人:中证征信业务总监  郝玉爽

嘉宾:国元证券首席风险官 唐亚湖

天津银行金融市场部风险管理团队负责人 邓皓

国泰君安证券风险管理部信用评级团队负责人 程天笑

证信资本总经理 严予旋

嘉宾观点汇总

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各个机构都在加强科技化的建设,从信息一体化到数据中台,再到业务数字化管理。从数字风控视角来看,大数据加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新兴科技对传统的风险的识别、监测和管理,都带来了新的视角,打破传统模式下信息的不对称、风险监测靠人力投入、风险管理效率低等问题。

但是科技化建设方面,很难说有标准的解决方案,因为每家机构的业务都不一样,需要通过定制化的方式规划整个科技方面的建设。圆桌嘉宾为我们分享科技化建设中的经验和观点,国泰君安专家认为数字化金融科技是长期坚持的战略,数字化建设是管理方面的加速器和催化剂。信用风险管理应该是全流程的管理,贯穿到评估、计量、监测、报告、处置全流程环节。在内评体系建设的基础上,从业务部门到子公司,到风险管理部把流程方式串联在一起,通过智能化的流程进行评估。国元证券和证信资本专家都谈到,金融科技在投资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强,需要大量的数据和金融科技的支持。从风险管理角度,首先要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其次从粗放管理到精细化管理转变的过程中,需要重新审视业务的属性,加强信息评级系统的建设、舆情的监测、预警系统和同一客户同一业务的管理都十分重要。天津银行从服务地方实体经济的角度出发,强调在科技建设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和整个市场衔接的程度。整个科技建设体系是希望建设一个有标准化的,且可溯源、可获取、可以校验的数据风险评价体系。通过这样一个平台的建设,让前台、中台的人员能够站在平等的视角上审视主体的信用风险,才能够最终为我们做决策提供一个相对客观的依据。

同时嘉宾普遍认为数据的有效性、真实性和全面性对科技规划的落地实现至关重要。从发债主体来看,包括财务和经营数据,舆情、价格、司法以及区域经济数据等,可以为评估人员提供主体在整个行业和区域中的位置。通过量化的工具,能够带来一些差异化的投资机会和风险控制。但是数字风控的痛点,在于非上市或非公开发债主体的数据的有效性和完整性是欠缺的,导致无法很精确地做一个企业画像。行业的做法就是各自对接数据,在自己的生态里面,通过风控模型来做出判断,得出的结论差异较大。如果在未来数据能够共享,同时又能够保护数据的知识产权的基础上,能够充分运用内外部数据,对我们的数字风控的建设会有质的一个提升。

综上所述,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不是一句空口号,内生动力驱使着各类型机构加强科技方面的投入,中证征信专家认为在数字风控现在还只是停留在第一阶段,“模型+系统+数据”这种智慧的模式,主要是解决效率,释放生产力这个为第一优先级。而下一个阶段是“数据共享,科技共创”的生态模式,通过生态的模式,才能解决在业务当中的一些瓶颈。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