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信用推出融资担保行业数字化解决方案“融担云”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作者:时娜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时娜)5月27日,中证信用增进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证信用”)在成立七周年之际,重磅推出融资担保行业数字化解决方案——“融担云”,助力融担公司数字化转型,实现业务数字化和管理数字化。

“融担云”基于债券发行担保、普惠融资担保、融担资产流转三大业务场景,针对行业急需的业务数字化和管理数字化的共性需求,推出了包括全面风险管理服务、普惠融资服务、智能决策管理服务、资产流转社区服务在内的四大云服务,以“数据+科技+业务”的全新模式来服务和赋能同行,全面助力融资担保公司数字化转型。

谈及“融担云”可以为融资担保公司带来的好处,中证信用首席数据官陈浩认为,一是可以帮助融资担保公司建立一套数字化的业务体系;二是可以为融资担保公司提供一个获取领先信用科技的渠道;三是可以为融资担保公司间业务协同打造数字化的基础。

“融资担保公司间的分保业务合作往往存在交易成本高、过会流程长、时间周期长等问题,而通过‘融担云’的资产流转社区,可以就数字标准、风控标准等建立共识,对于交易对手和合作资产等建立评估体系和定价标准,从而建立互信,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合作共赢。”陈浩说。

中证信用首席增信官郎巍表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受区域经营和资源禀赋的约束,融资担保公司在资产配置和获取方面往往面临巨大挑战。而依托“资产流转社区服务”提供的数字化的交易对手与资产评估标准,和灵活便捷的线上平台,社区内可实现机构间小额高频、一对多的分保模式,从而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分散业务风险,提升合作效率。

据介绍,中证信用“融担云”的资产流转社区自2021年底上线以来,已服务近10家头部融担机构,流转的融担资产规模已超50亿元。

作为全国性的综合信用服务机构,中证信用推出的“融担云”旨在帮助融资担保公司快速融入数字化时代,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拓宽资产获取渠道,释放融担行业发展潜能,构建协同合作的行业格局。未来,中证信用将推出更多的行业数字化解决方案,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助力数字经济腾飞。

中证鹏元董事长张剑文:评级行业生态将进一步优化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作者:张勤峰

为促进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规范发展,近日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健康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证鹏元董事长张剑文日前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通知》作为纲领性文件,针对当前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给出改革思路和指导意见,将对评级行业的评级质量提升、竞争环境重塑、合规管理强化等方方面面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展望未来,评级行业将真正步入新发展阶段,本着不断加强的市场约束去追求声誉资本和生存空间的平衡,并最终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提高评级质量

中国证券报:如何看待《通知》将提升评级质量和区分度相关要求置于首要部分?

张剑文:长期以来,评级行业受市场诟病的最直接原因就是评级质量低,无法充分、及时地提示发行人主体及相关债项的风险,具体表现为评级虚高、评级区分度差、评级预警不足等。近年来,信用债违约事件不断发生,评级质量问题已成为评级行业重塑公信力的最大障碍。

《通知》围绕提高评级质量提出一系列细化的监管要求。例如,评级机构应长期构建以违约率为核心的评级质量验证机制;除特殊情况外,一次性调整信用评级超过三个子级(含)的,应立即启动全面回溯检验;应主要基于受评主体个体的信用状况开展信用评级,等等。

可以预见,在这一系列监管要求的指导和推动之下,评级机构将重新审视自身短板,坚持独立性和客观性原则,最大限度地为提升评级质量扫清内在不利因素,为评级行业健康发展作出关键性的改变。

 优化行业生态

中国证券报:《通知》提出促进信用评级行业公平竞争,强化市场约束机制,对此如何理解?

张剑文:良性竞争能够带动评级机构聚焦评级质量,优化评级技术,持续积累声誉资本,恶性竞争则会导致评级机构忽略评级质量,追求短期利益,快速损耗声誉资本。

《通知》围绕促进良性竞争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思路和方法。尽管有的改革思路和方法并非最新提出,但《通知》重申这些内容显示了未来监管部门引导评级行业发展的大方向:通过制度之手,强化对评级机构的市场化约束,将评级需求的主导权归还市场,进而推动评级行业在没有了牌照红利的情况下依靠自身的能力进行良性竞争,并最终赢得市场。

预计下一阶段,监管部门将出台相关细则,提高市场化评价的公平性、合理性和有效运用,破解多评级制度实施过程中企业配合度低、信息获取难度大的难题,稳步有序降低各项监管政策对外部评级的依赖,进一步优化评级生态环境,促进良性竞争,为评级行业取得长远发展提供制度支撑。

 健康发展可期

中国证券报:如何看待近年来评级行业监管环境日趋严格?作为评级机构,如何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一变化?

张剑文:合规是评级机构得以行稳致远的根本。评级行业要取得长远发展,离不开有效、有力的合规监管。事实上,《通知》是对近年来监管部门推动评级行业规范发展系列举措的延续和统一,一系列监管举措为评级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筑牢制度基石。

未来,随着监管部门对评级机构日常监管的加强,评级机构有望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强化合规流程,提升评级独立性,降低利益冲突造成的评级结果失真。同时,预计监管部门将继续加强对评级机构违法违规行为的检查和处罚力度,通过联合检查、统一执法对相关评级机构实施严厉的处罚措施。

毋庸置疑,评级行业已进入强监管时代,评级机构作业将更加规范,评级质量也将进一步提升,评级行业健康发展指日可待。

面对新的监管环境和发展形势,中证鹏元将严格按照《通知》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继续恪守“以人为本、以诚为本”的经营理念,坚持“规范化、专业化、国际化、科技化”的发展战略,坚守评级机构的道德底线,强化合规意识,坚守为资本市场服务的初心,提升评级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强投资者交流与服务,积极布局国际化、科技化,打造新的竞争优势,成为业内具公信力、创新力和影响力的专业化评级机构。

《中国证券报 》| 牛冠兴:加快数字化转型 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证券报   原标题:加快数字化转型 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作者:中证信用增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牛冠兴

我国资本市场历经30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新证券法的颁布及注册制改革的实施,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赋予资本市场新的使命。为此,一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资本市场制度建设和生态建设,强化市场监管和信息披露,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健全投资者保护机制;二要强化科技赋能,加快数字化转型,以数字技术为依托,以数据为纽带,通过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赋予资本市场新的发展动能,促进业态创新、增强服务能力、提升监管效能。

数字化是助力资本市场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资本市场就开始电子化和网络化建设进程,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从早期的柜台手工操作阶段,到以交易无纸化为重点的电子化阶段,再到以业务线上化为重点的互联网阶段,我国资本市场的运营模式及操作方式已发生巨大转变,新一代的数字技术正在对获客、投资、交易、风控等全流程进行根本性变革,数字化正逐步成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信息化、集成化、智能化是数字资本市场的基本特征,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虽然不改变资本市场的金融本质和属性,但可以对资本市场的服务模式、投资决策、风险管理、信息披露、投资者保护、市场监管进行全方位的科技赋能,驱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增强服务功能。一是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打破场景限制,拓展业务渠道,扩大服务半径,拓宽市场边界;二是通过智能客服,拓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效率和服务准确率,改善客户体验;三是有望降低资本市场的参与门槛和交易成本,推动普惠金融发展。

优化投资方案。投资机构一方面通过数据分析与机器学习的有机整合,构建自我迭代升级的智能研究体系,有效挖掘数据价值,从而优化交易时机和组合创建,并通过应用模型训练、因子选择、参数调优等算法,进一步优化投资规划、组合选择、量化交易的核心系统;另一方面利用机器学习系统产出的模型,可进行自动交易指令的下达执行,并承担交易监控、异常监测等职能,确保交易快捷安全。

赋能风险管理。长期以来,投资机构主要是依靠传统的信用风险模型,通过发行人历史财务数据等信息来判断其信用风险,存在数据缺失、模型不完善、系统不完备等问题,很难对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和实时监测。依靠数字技术,利用量化和科技手段,有助于提升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实现全流程的监控和度量,使得风险防范更精准、更及时、更全面。同时依托多源、合规、智能化的数据能力,构建“数据+模型+系统”端到端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实现数据化管理、自动化运行、智能化分析经营,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提升监管效能。数字技术有助于监管机构实施智能监管,提升监管覆盖度和监管效率。一是可结合风险预测模型和NLP等大数据分析技术,针对舆情数据进行动态风险分析,提供风险监测服务,提升监管时效性和前瞻性;二是利用知识图谱技术,刻画资本市场中主体、产品、交易等核心要素间的深层次关联关系,提升监管的深度及有效性;三是通过规则和模型的建立,提前发现潜在风险,采取有效措施,提升监管针对性。完善看穿式监管的数据基础,提升事中监管的效率和风险预警能力。数字技术可以帮助资本市场搭建全时覆盖、高效运转的监管大数据平台,通过与监管机构进行合作,实时通过量化的数据监管市场行为,做到精准监管。

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信息是资本市场的核心要素,信息披露制度是注册制改革的灵魂,这从根本上决定着资本市场的运行质量和发展前景。强化信息披露要求和完善信息披露标准,使上市公司披露真实、准确、完整的信息,是资本市场得以有效运行的根本保障。数字化技术的介入必将重构信息披露机制,助推分类监管、精准监管、科技监管,确保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和规范运作。

资本市场数字化转型的策略与路径

我国资本市场数字化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数据治理缺少体系化,基础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有待提高,数据深度挖掘和价值应用有待提升,模型算法有待优化,技术标准有待统一,平台系统有待整合,这些问题制约了资本市场的运行和发展,应着力加快数字化转型。

(一)资本市场数字化转型策略

一是数据化策略。数据是数字化的前提,而获取多元、真实、实时、海量的数据,则是实现精准数字化运营的必要条件。证券机构通过金融科技赋能,推动前、中、后台数字化再造,实现业务过程和业务规则数据化,并对核心数据资产进行统一治理,不断创新运营和经营模式,全面提升客户体验及运营效率。

二是平台化策略。平台化能够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全局配置,同时能够有效地避免系统隔离、数据隔离、技术复用性不高等问题。平台化模式以体验为核心,与服务客户和内部管理的理念相契合。秉承开放合作的理念,通过技术平台,统一技术架构,贯通系统数据,提升能力复用率。业务方面,面向个人客户、机构客户、企业客户打造业务平台,形成跨部门、共享化、组件化的金融敏捷能力中心;技术方面,建立统一的研发技术平台、基础设施云平台、运维监控自动化平台,以更好地支撑业务拓展。

三是网络化策略。连接不仅产生数据,更承载着用户行为和未来交互机会。连接客户、员工、合作方、产品、网点、设备等所有相关方,建立移动数字化渠道,以投资者、一线员工为核心,重塑线上服务形态,进行端到端数字化客户流程改造是未来证券公司发展的关键。运用多种可能的渠道与客户建立连接,向客户传递无缝衔接服务,实现“以客户为中心”、全渠道的客户连接。

四是智能化策略。稳步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深入把握技术发展特点,统筹优化数据资源、算法模型、算力支持等人工智能核心资产,推进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利用人工智能、算法模型进行决策分析,实现智能化服务与经营。短期内在智能风控、智能客服、智能营销、智能投顾等领域持续突破,力求以智能化方式向线上客户服务平台和一线客户经理赋能,从根本上提升客户体验和运营效率。中长期在资产管理、授信融资、客户服务、精准营销、身份识别、风险防控等领域,探索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路径与方法,构建全流程智能服务模式,推动运营和服务体系向主动化、个性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二)资本市场数字化转型的路径

资本市场数字化转型是让业务和技术真正产生交互融合的过程,其实现路径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转换,将所有可得的数据记录转换成数字格式,并依靠字段等关系数据库,变成结构性描述;二是融合,打通全方位、全过程、全领域的数据,实现流动与共享,让信息技术与业务管理真正融合;三是重构,以资本市场的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在数字化技术基础上,加快传统业态下的发行上市、交易结算、投资者保护、日常监管等环节的变革与重构。

在此提出资本市场数字化转型四条举措:

1.加强数字化建设,建立智能运营体系

一要搭建共享的数据生态,提高业务执行效率,提质降本增效,实现业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提升整体客户服务能力;二要建立智能化运营体系,为业务和管理的融合提供高效支撑,实现端到端串接,有效促进风控合规、登记结算、财务审计、人力资源等中后台组织的高效运转;三要从顶层设计和全局视野角度,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从流程细节出发,基于流程对象、流程类型等环节,依据数字技术,全方位再造流程,提升流程效率和运营质量。

2.建立数字化风控体系,提升风控能力

一是构建包括全面风险管理、集中监控、舆情分析预警等在内的多套成熟、高效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打破暗藏的风险信息孤岛;二是结合内外部大数据分析,创建数据精准、功能强大、展示直观的智能风控系统体系,重塑、优化全面风险管理系统工具;三是以创新理论研究引领金融科技项目的落地实施,夯实智能风控上层应用与底层风险数据集市建设,加快推动全面风险管理数字化转型。

3.深度挖掘数据价值,增强机构核心能力

一是提升将海量数据转化为高质量数据资产的能力,为客户提供更具个性化、智能化的产品和服务支撑;二是提升数据资产质量,为自营、机构、财富管理等经营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三是提升数据分析能力,为业务拓展、产品创新、风险控制、服务优化提供强有力的决策支撑。

4.建立数字监管框架与政策,实现智慧监管、精准监管

数字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科技赋能的同时,也带来诸多问题,譬如网络安全、数据隐私、数据应用等方面的风险不容忽视。一是研究制定数字资本市场的监管原则、理论框架和政策工具,形成数字资本市场的监管指标体系;二是加快监管科技发展,增强数据治理和分析能力,实现监管数据实时采集、风险智能化分析;三是强化资本市场数据治理,完善新领域的风险监测,实现监管规则形式化、数字化、程序化,构建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的监管模式,提升专业性和穿透性。

中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变局,全球经济格局也在发生深刻变革。资本市场在现代金融体系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地位,是激活整个金融体系的重要力量,中央提出要通过深化改革,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在科技化浪潮中,我们要拥抱监管、拥抱科技,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科技进步、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朋友圈引发爱心善举!深圳企业为昭阳部分小学寄来防疫物资

来源:昭阳信息网

6月3日,一批由深圳的爱心企业——中证信用增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证信用”)寄来的防疫物资在太平街道箐门小学举行发放仪式。

昭阳区驻村工作队总队长和玉林、副区长吴昆以及太平街道相关负责人参加了发放仪式。

据了解,2019年9月,一部以党建促脱贫为题材的微电影《温暖》开机。剧组先后在昭阳、永善等地取景。拍摄过程中,剧组工作人员通过微信看到的边远贫困山区学校的现状后发至朋友圈等自媒体。深圳对口帮扶昭通,这些朋友圈信息引起了深圳前海总部企业中证信用的关注。中证信用本着“授人以渔”的公益理念,决定通过资助教育的方式,助力昭通脱贫攻坚。

中证信用成立于2015年,是国内领先的信用科技综合服务商,由35家国内一流的证券、保险、互联网等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中证信用以创新的业务模式切实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支持经济发展,助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共同铸造诚信中国。该公司在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还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组织和参与了多项公益活动。去年12月,中证信用就走进永善两所小学进行了帮扶。为持续推进昭通教育扶贫工作,中证信用在公司教育公益“小杏仁成长计划”项目中,成立了面向昭通教育的专项资金,用于物资资助以及优秀学生奖学金、优秀教师奖教金、“去远方”城市探访学习等项目,助力昭通脱贫攻坚。

在6月3日的捐赠发放仪式上,太平街道箐门小学、石渣河小学和黄竹林小学收到了中证信用的捐赠,捐赠的物品包括学校急需的儿童口罩、消毒液、洗手液、消毒车等,总价值15.9万。

发放仪式上,和玉林对中证信用的爱心捐赠表示衷心感谢,希望同学们把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爱转化成自强不息、立志成才的强大动力,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抱负,常怀感恩之心,把感恩转化成刻苦学习、严格要求、奋发向上的力量,转化为弘扬传统美德、传递爱的能量的行动,早日成长成为社会的栋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家乡发展的美好明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張劍文:中國評級市場持續對外開放 國內評級機構大有可為

來源:香港商報

【香港商報網訊】5月14日,國際三大評級機構之一的惠譽獲得了中國內地銀行間市場債券評級業務資質,成為繼標普之後第二家獲準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信用評級機構。如何看待國際評級機構巨頭進入中國債券評級市場?中國債券評級市場將會迎來怎樣的競爭格局?中資評級機構未來的機遇與挑戰有哪些?近日,記者採訪了國內全牌照評級機構–中證鵬元資信評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劍文,請他分享自己的一些真知灼見。

今年55歲的張劍文精力充沛,在中證鵬元大股東中證信用擔任首席戰略官,同時還兼任鵬元國際董事長。每天至少健身一個小時的他有着年輕人的幹勁與熱情,親和力十足,聊起評級滔滔不絕,對這個行業有着發自內心的熱愛、責任感和使命感。 鄧建樂

對外開放利於債券評級行業規範化國際化

香港商報:2011年,中證鵬元在香港成立了全資評級公司鵬元國際,是國內最早獲得境外評級牌照的機構之一。中證鵬元如何看待中國評級市場對外開放?國內評級機構該作何應對,又有哪些機遇?

張劍文:近年來國內債券市場、評級市場的開放程度和影響力不斷提升,開放信用評級市場、引入外資評級機構可更好地滿足國際投資者參與中國債券市場的需求。這將促進中國金融監管、評級行業以及金融市場其它參與者的業務進一步與國際市場接軌,有利於我國債券市場和評級行業更加規範化、國際化。

我認為國內評級機構應立足自身優勢,在完善評級方法、提升公信力、加強國際化人才儲備和完善投資者服務四個方面努力提升自身競爭力。

在對外開放的背景下,國內評級機構一方面可以積極參與國際評級交流,不斷改進和完善評級方法,逐步和國際評級方法體系進行合理的融合,積極吸取國際評級先進的理念和科學的方法;另一方面應積極走出去,提升國際話語權。在發行端方面,可依託熊貓債券市場、離岸人民幣債券市場,離岸中資美元債市場,服務境內外債券發行人,並藉助「一帶一路」倡議的戰略性機遇積極在國際市場發聲。此外,國內評級機構還可依託「債券通」等其他投資渠道,為境內外投資者提供更具針對性的信用信息服務。

國內評級機構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香港商報:作為國內評級公司的高管,您如何看待國際評級機構?中外評級機構的優劣是怎樣的?

張劍文:國際債券市場起源於20世紀30年代,美國高度發達的債券市場為其評級機構的發展提供了廣闊舞台,在100多年的發展歷史中,其信用評級質量都保持着一定程度的提高,並通過多元化產品持續提高市場滲透力。但國際評級機構的評級質量和評級結果同樣面臨市場的不斷考驗,依然需要在獨立性和科學性方面不斷改進。

中資評級機構較外資機構尚存在不小差距。從覆蓋範圍來看,國際機構覆蓋全球業務,國內機構目前仍以境內業務為主;從品牌影響來看,國際三大評級機構在市場上形成了相對穩固的品牌認可度,中資機構很難在短時間內趕上;從評級技術來看,國際機構的評級技術成熟度更高,評級體系更加完整;從信用數據來看,國際機構長達百年的歷史積累了豐富的信用數據,在強大資本的支持下,其可通過內部建設與外部併購進行數據與科技融合,更大程度地挖掘數據的應用價值,發展速度領先國內。

當然,正視不足的同時也要看到自身不可替代的優勢。國際評級機構進入國內市場還需得到市場的認可。而國內評級機構對中國主權的認識更為全面、真實和客觀;對國內市場、行業及企業信用的認識和把握更加深刻,通過長期的盡職調查和信用評級,數據積累也更為豐富;對國內監管環境更加熟悉,理念更加理解,在內部管理上能更好地貫徹執行。

香港商報:國內債券市場的發展現狀如何?未來會怎樣?

張劍文:我國債券市場的發展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經過幾十年的快速發展,中國債券市場餘額現已超過100萬億元,規模位居世界第二位。但中國的債券違約歷史很短,債券違約總金額為2600多億元,佔市場比例很低,隨着債券市場的擴張,風險也在逐步顯露。2018年以來違約頻發,市場對信用評級的關注度也不斷提升。

展望未來,中國債券市場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截至2019年末,國內債券市場存量餘額佔GDP的比重僅為98%,與國際主要經濟體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根據SIFMA的數據,2018年末,美國、日本債券市場餘額佔GDP的比重分別為200.68%、253.17%。

債券市場健康發展離不開高質量評級服務

香港商報:評級作為資本市場建設的重要基礎設施之一,行業的價值體現在哪些方面?

張劍文:我認為評級行業是「小行業、大使命」。雖然從收入規模上看並不是很大,但評級是資本市場重要的基礎設施,起着風險揭示、定價參考、公平交易、投資風險決策、金融監管考量等重要作用,甚至是左右他國主權信用地位的重要力量,是一國軟實力的重要象徵。我國監管機構一直高度重視評級行業及其監管,採取了嚴格的準入制度和較強的評級監管力度。未來,隨着我國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國內企業在境外的投融資活動越來越活躍,同時境外機構或主權機構在境內發行人民幣債券的需求、境外投資者配置多元化人民幣資產的需求也都不斷增多,信用評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培育國內信用市場需多方合力

香港商報:您認為中國要如何培育國內的信用市場?我們要想出現比肩國際三大評級機構的企業,分別需要政府、企業、評級機構等做出哪些努力?

張劍文:中國要想更好地培育國內信用市場,並出現比肩三大的評級機構,在監管層面,應進一步強化過程監管、動態監管;大力培育機構投資者以及專業的債券投資基金;鼓勵境外發行外幣債券的企業由國內評級機構進行評級;大力發展熊貓債市場,支持國內評級機構提供評級服務。同時,還要加強國際監管對話和合作,為推動本土評級機構「走出去」開展國際信用評級創造必要的前提條件。

在行業自律層面,應加強業務監督;並加強信息監管,幫助評級機構提升信息披露的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規範行業收費,適當提高評級機構收費標準,引導行業提高技術和服務水平,避免低水平競爭。

在評級機構自身層面,需加強評級技術研發投入,重視評級技術的升級與更新;提升科技化水平;強化對信用風險的揭示作用,更大程度地滿足投資者的需求。

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培育具備國際影響力的評級機構需要付出長時間的艱苦的努力。評級公信力的建立除了需要過硬的評級技術外,最重要的是必須經歷較長時間的數據積累和市場檢驗。

香港商報:您如何看待中資美元債市場的發展前景?中資機構走出去是否會帶動中資評級機構走出去?有哪些機遇和挑戰?

張劍文:儘管受到疫情衝擊,2020年中資美元債的發行隻數和規模都維持在了歷史高位水平。相信在可預見的未來,中資美元債仍將在「中資信用」和「國際資本」的交互初期扮演重要的角色。

近年來,中資機構走出去的確為中資評級機構國際化創造了市場需求基礎,然而中資評級機構的國際化發展仍然要靠自己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出來,這中間可能會有彎路、歧途,甚至不乏利益選擇上的衝突與矛盾,需要企業採取長遠的戰略眼光,堅守為投資者保駕護航的核心定位和市場責任。我們深信,中資評級機構將在國際市場擁有一席之地。

中證鵬元在技術和科技化上持續投入

香港商報:中證鵬元在國內評級行業的市場地位是怎樣的?現在各行各業都在積極地擁抱「科技+」,中證鵬元做了哪些工作?

張劍文:作為一家技術和公信力領先,且能同時開展境內外資本市場債券評級服務的中資評級機構,中證鵬元堅持「規範化、專業化、國際化、科技化」的發展戰略,秉承「技術領先、服務全球、讓評級彰顯價值」的執業理念,27年來累計提供了超4萬次主體評級服務,評級債券和結構融資產品規模超2萬億元。中證鵬元有一支經驗豐富的境內外技術團隊,其中不乏擁有海外執業資歷以及10年以上執業經驗的資深評級專家;此外,中證鵬元還建設了適用於國際和國內的評級技術體系以及完整的評級數據庫來保障評級質量的專業性、客觀性。

緊抓科技賦能的重要發展戰略方向,中證鵬元積極擁抱新技術、新科技,搭建了完整的評級數據庫,覆蓋企業財務、地方經濟財政、結構融資、信用債違約領域。目前已收錄了超過26000餘家企業的財務數據、900個地區的地方經濟與財政數據、中國全部信用債違約數據以及多類信用指標。

中證鵬元現已實現了評級業務的全流程信息化管理,並構建了專業的線上信用數據處理工具與信用評價模型。同時,依託母公司中證信用在信用科技領域的領先優勢,聯合開展科技產品研發。其中智能風險預警產品,可利用深度學習和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實現對目標主體的智能化風險監控,現已應用於公司受評對象的風險監控以及資本市場的投融資服務。

國際化嶄露頭角

香港商報:子公司鵬元國際進駐香港市場後,開展了哪些評級業務?

張劍文:鵬元國際的分析師團隊現已進行近百次國際評級,涉及主權、地方政府、城投平台、銀行、非銀金融機構、工業企業、房地產、航空公司和汽車等行業。藉此,我們初步構建了跨行業、全球可比的國際評級序列,且還在逐步擴展中。

目前鵬元國際最有代表性的國際評級工作,當屬對中國主權以及2018年發行的三個年期的美元計價國債的國際評級。我們為中國主權授予的長期發行人外幣國際評級是AA。鵬元國際使用了原創的國際評級方法,一方面秉持更加開放、包容的視角,去除了對某種特定政治經濟體制的固有偏好,將分析重點放在對該國體制和國情的「匹配度」判斷上;另一方面將國家發展光譜分為五個發展階段,並充分接受不同階段下的國家多元特徵,摒棄了過往一刀切的做法。

從市場運行情況來看,鵬元國際在境外評級案例的一級市場債券票面定價的對應關係上,以及債券二級市場的交易上均獲得了國際市場投資者比較高的認可。

中证信用首期捐款200万元 助力武汉抗击新型肺炎疫情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作者:时娜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时娜)近日,武汉等地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上证报获悉,1月26日,中证信用增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证信用”)已分别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两所医院各捐款100万元,用于帮助武汉人民抗击疫情。

中证信用相关负责人表示,面对重大疫情,全国人民应该守望相助,共克时艰。在武汉市新型肺炎防控指挥部发布接受社会捐赠的公告后,中证信用紧急召开执行委员会,快速决策,决定通过“中证XIN公益”项目首期捐款200万元驰援武汉。中证信用将继续密切关注疫情,为疫情发生地区提供更多力所能及的帮助,与社会各界一起助力打赢这场新型肺炎防控战。

打造“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生态 中证信用助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卓泳

11月21日,广东省首个中小微企业融资综合信用平台——深圳“信易贷”平台正式发布。作为首批入驻该平台的信用科技综合服务商,中证信用增进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证信用”)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将充分发挥在信用风险识别及数据、科技等领域的独特优势,通过区块链技术、大数据风控技术等,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优质的融资综合信用服务。

据了解,作为首批“综合信用服务机构”试点单位,中证信用自成立以来便致力于通过科技驱动打造服务于信用资产全生命周期(资产生成-资产交易-资产管理)的基础设施。截至目前,中证信用已为工商企业、新经济体、金融机构、政府部门、互联网平台等4000多家机构客户分别提供专业化信用评级、定制化信用风险解决方案,以及信用科技驱动的资产服务。

为切实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中证信用充分发挥在信用风险识别及数据、科技等领域的独特优势,通过区块链技术、大数据风控技术,构建开放式的信用资产平台,并为服务中小微企业进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探索和实践。目前,中证信用已经为制造业、建筑业、电子消费品行业,以及医疗健康等民生行业的众多中小微企业提供多样化的融资综合信用服务。

在供应链金融领域,中证信用打造了“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生态,以有效地解决行业痛点问题。目前,中证信用正通过核心企业的信用串联,打造资产接入、数据验真、审批、评级能力和ABS资产池管理能力,构建面向多级供应链、多类信贷产品的资产交易服务平台,以更好地服务中小微普惠金融。

据介绍,中证信用联合建设银行为富士康供应链打造的线上化信贷产品是服务中小微企业的典型案例。该产品一方面对接富士康产业供应链系统平台,通过核心交易数据解决风控难题,另一方面对接银行信贷系统联合建模,通过区块链数据传输、线上签约、线上自动化审批、线上押品管理、电子增信函等科技赋能,实现产品全线上化运营。供应链中小微企业只需在线上提交申请即可快速获得贷款。

《中国证券》| 牛冠兴:中国证券行业的回顾及思考

中证信用增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牛冠兴
*该文出自《中国证券》2018年第12期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暨资本市场28周年”专刊

伴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和资本市场快速发展,中国证券行业历经28年的波折和锤炼,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本土化到国际化、从粗放经营到规范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行业规模迅速扩大,资本实力显著提升,业务体系日益完善,治理水平和风控能力大幅提高,科技化程度不断增强,多层次资本市场有序搭建,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我作为证券行业的一名老兵,在证券行业一线耕耘近三十年,亲身经历和见证了证券行业的巨大变迁,抚今追昔,感触良多。在此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对中国证券行业做些回顾与思考,仅供参考。

一、发展历程及回顾
中国证券业是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没有起始于40年前的改革开放,没有当时自上而下的思想大解放,就没有中国的证券市场和证券行业。邓小平于1986年11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华尔街金融巨头,标志着改革开放的中国正式拥抱现代金融,证券、股票这些曾被妖魔化的怪物,开始进入我们的经济生活。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资本市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架构基本完成搭建。截至2017年底,沪深两市上市公司达3485家,总市值56.71万亿元,新三板市场共有挂牌公司11630家,总股本6756.73亿股。与此同时,证券行业经过这些年的转型创新和综合治理,其规模、实力和能力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已成长为国民经济和金融市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7年底,国内共有证券公司131家,业务体系相对完备,涵盖经纪业务、证券承销和发行业务、财务顾问业务、资产管理业务、融资类业务、国际化业务及衍生品业务等。回顾中国资本市场和证券行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成三个阶段。

(一)形成及初步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恢复发行国债,一些企业开始进行股份制改造,并尝试发行企业债券。以飞乐音响为代表的一批股票开始面向社会公众公开发行,这标志着我国的证券市场有了一个开端和雏形。随着各类证券持有人交易意愿的日益增强,对证券流通与发行的中介需求日渐增加。各大银行、信托及地方财政部门开始陆续设立了一些证券营业网点,1991年末在中国证券业协会登记的机构类会员达170家。在早期的试验探索阶段中,证券经营机构的业务结构较为单一,资产规模相对较小,且缺乏机构独立性和业务专业度。1995年《商业银行法》出台后,大量证券经营机构从银行、信托及财政体系中剥离出来,形成了专业独立的证券公司。截至1995年末,专业证券公司数量为97家,这一时期证券经营机构的数量从飞速发展到理性回落。从监管视角来看,面对新生的市场和行业,如何堵漏补缺是当时行业监管中的一道难题。上世纪90年代初,沪深交易所、中国证券业协会及中国证监会相继成立,标志着中国证券行业的集中市场和统一监管开始成型。整体来看,这一时期的资本市场和证券行业在规制建设、机构数量、市场规模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作为新生事物,行业发展尚处于初期,监管制度也不完善,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在当时并未得到有效根治,滋生蛰伏之后在2001年的熊市开始集中爆发。

(二)处置及规范发展阶段
正是由于证券行业仍处于新生阶段,相关法律法规及有关制度不健全,证券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经营模式较为单一,风险防范意识薄弱,抗风险能力不强,对周期性行业调整的适应能力较差,而我国早期的证券市场呈现出较强的周期性特征,市场行情波动大、极其不稳定。尤其是在1992年至1995年期间,证券市场持续四年低迷,直接导致证券公司热衷于对外投资实业,从而形成大量不良资产,部分证券公司的自营投资和委托理财业务形成严重亏损。证券公司挪用客户交易结算资金、违规资产管理等问题所形成的风险,在行业景气度下降和业绩亏损的背景下逐渐暴露出来。一些证券公司在陷入困境后,投资者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监管部门对此高度重视,于2001年底开始着手行业综合治理。

2002年1月证监会颁布实施《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管理办法》,旨在防范和监控证券公司挪用客户保证金的违规现象,为客户资金建立安全的防火墙,但由于证券交易结算资金存管体系存在缺陷及券商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导致挪用保证金的现象广泛存在,不少券商被有关部门责令关闭清算,如大连证券、鞍山证券等,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南方证券,因经营违法违规、内部管控混乱,被中国证监会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宣布实施行政接管。十年沉疴,一朝梦断,草创之初,大举投资实业,沉沙折戟,后期大规模违规自营、委托理财,终于酿成灭顶之灾。

2004年1月,我受命担任南方证券行政接管组组长,在证监会的直接领导下,全面负责南方证券行政接管具体工作。当时的南方证券由于历史上的乱投资和做庄炒股等问题,导致自有资金不足,靠大量举债和挪用客户保证金维持经营。为妥善处理南方证券的风险问题,保持证券市场稳定,行政接管组一是合理运用市场化的处置手段,在资产评估、股票处置等环节采取市场化的方式,最大限度保全南方证券的资产、员工、债权人及股东的多方利益;二是率先在南方证券开展客户保证金银行存管模式的创新,为国内证券公司的保证金安全管理进行了有益尝试;三是在风险处置的同时保证业务稳定发展,尽可能地保障南方证券的运营价值;四是引进新的投资机构,保持了公司业务的平稳过渡和人员的有序接收。南方证券作为我国第一家被处置的大型证券公司,为后续其他证券公司的处置工作提供了诸多借鉴经验。

2004年1月“国九条”发布,标志着证券行业开启综合治理。一方面“刮骨疗毒”,陆续处置和关闭了30多家问题券商,行业的合规经营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显著增强;另一方面“去腐生肌”,对相关政策和制度进行变革和调整,鼓励和扶持优质证券公司做大做强,资本实力明显增厚。截至2006年末,注册资本在10亿元以上的券商达51家,占比接近一半,证券行业也在此时扭亏为盈。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爆发出来的问题是市场、机构及监管等内外因素共同叠加发酵的结果,经过三年多的综合治理,证券行业的制度更加健全,治理水平、合规和风控能力大幅提升,为行业下一步规范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拓展及创新发展阶段
在诸多历史遗留问题解决后,中国证券行业翻开了新的发展篇章。得益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和国家实施的各项配套政策,市场开始全面复苏。在顶层设计方面,创业板、新三板、科创板等制度创新相继落地推进;在产品创设方面,股指期权、中国存托凭证、信用风险保护工具等已进入研发或试点运行阶段;在国际化方面,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先后通车,MSCI和富时罗素也相继将A股纳入其指数体系,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程显著提速。

从证券公司2006年至2017年的发展成果来看,一是机构数量平稳增长,从104家增至131家;二是营收能力显著增强,行业全年营业收入从627亿元增至3113亿元,利润从255亿元增至1130亿元,增幅接近5倍;三是资产规模极大增厚,证券公司净资产从1062亿元增至1.85万亿元;四是行业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各项收入更趋均衡,传统经纪业务收入占比已低于30%,多业务共同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证券行业在此期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我们也要时刻警惕金融自由化带来的市场泡沫,高杠杆的场外配资是2015年“股灾”的直接诱因,大幅异常波动对市场形成强烈冲击,对所有参与主体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得益于监管部门对套利投机、高频交易、多层嵌套、高杠杆的限制性举措,股票市场逐渐趋于稳定。

近年来,中资证券公司的“出海”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各大券商纷纷通过设立海外分支机构、收购海外金融机构等方式拓展海外版图。香港作为国际主要金融市场和中资金融机构走向海外的“主阵地”和“试验田”,充分见证了中资金融机构的国际化发展之路。截至2017年末,香港中资券商已经突破80家,在股债承销等方面,中资大型投资银行已逐渐能和外资大行分庭抗礼。如今的香港一级市场上,中资投行已占据半壁江山。按照承销金额排名,2007年排名前20的承销商中,仅有4家中资公司,发展到2017年,中资公司已占到11家。实践证明,中资券商只要能找准自身定位和优势,深入挖掘好国家的发展红利,完全可以在和国际一流投行的竞争中开创出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二、行业思考与建议
当前,证券行业的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信用风险不断暴露、市场开放进程提速、新技术对传统模式的渗透和颠覆等因素相互叠加,将全方位、深层次地改变中国证券业的业态和格局。证券行业如何在监管新规条件下,保持稳定有序地良性发展,是摆在证券行业面前的重要问题。我本人于2015年离开证券行业后,参与创建了中证信用,结合三年来业态的发展和新的工作体会,谈几点不成熟的思考和建议。

(一)强化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脱离了实体经济的证券行业将会是无根之萍,经不起市场和历史的检验。资本市场应充分发挥直接融资和风险定价功能,引导社会资金向优质企业聚集,对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板块和新兴产业要予以重点支持,对广大中小微企业可采取创新的方式,发挥金融产品的普适性,纾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在产融结合的过程中,各类市场机构和金融产品应积极协同,防范资金脱离主业、脱实向虚、盲目扩张等风险,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对优质企业的筛选、培育和推动作用。

(二)强化信用风险的监测管理,提升券商的整体风险管控能力
在结构性去杠杆的背景下,市场信用环境仍不容乐观,证券行业的固收业务和两融业务都面临着信用风险,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从2014年公开市场首只债券发生违约至2018年10月末,债券市场共有91个主体发行的206只债券发生了违约,涉及违约的债券本金规模超过1670亿元。随着市场逐步打破刚兑,大型民营企业的经营及流动性风险逐渐显露,中低等级信用债利差明显走扩。同时,公司信用类债券将面临集中到期高峰和回售高峰,偿债压力较大,需警惕信用风险和区域性金融风险。伴随着主体资质的不断下沉和信用资产的日益复杂,必须做到穿透和动态监控,才能有效控制信用风险。但大部分证券公司缺乏一套全面客观、量化驱动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信用决策极大依赖于人工判断,评价过程缺乏系统支持,数据信息更新滞后,传统的风控技术难以为继。在此背景下,证券公司可以智能化信用预警为目标,基于一套完整的企业信用风险评估与监测体系,运用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及时评估发债主体和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并形成信用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建立动态准入池、持仓债券池、禁投池,覆盖投前、投中、投后等多个环节,全面提升自身的整体风险管控能力。

(三)强化科技与行业的融合,提升科技在证券行业的渗透率
金融科技正多维度地改造着整个金融行业,“金融+科技”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种经营理念和商业模式的深层次变革。放眼全球资本市场,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金融服务市场结构发生变化,国际投行不断受到市场冲击,机构服务收入在营收中的占比从2012年起逐步减小。为应对挑战,高盛、摩根大通等顶级投行纷纷开启大刀阔斧的科技改革,高盛集聚了大量的科技类人才,开发了全新的编程语言和建立了庞大的数据库,整合交易、市场和投研的信息数据用以训练机器学习算法,并以此为基础打造出多款极具竞争力的金融科技产品;摩根大通则提出了“数字化无处不在”的发展策略,以技术手段革新现有业务,不但加大了在IT方面的投入,还对众多在线金融机构和创新实验室进行投资,建立金融科技公司的孵化器和加速器。反观国内证券行业,我们欣喜的看见各家券商已纷纷在金融科技领域发力,在智能投顾、数据体系建设、投资策略开发、APP优化等方面均取得了实质性成果,但整体而言,国内证券行业的科技渗透率仍处于较低水平。证券行业可进一步加大对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投入力度,通过科技渗透和赋能,对行业生态及业务流程进行改造,提升管理效率和精细化程度。具体而言,一是结合风险预测模型和自然语言处理等大数据分析技术,针对舆情等数据进行动态风险分析,形成“快数据”风险监测服务,提升风险管理的时效性和前瞻性;二是利用知识图谱技术,刻画资本市场中主体、产品、交易等核心要素间的深层次关系,提升客户管理的颗粒度和市场营销的精确性;三是通过规则和模型的建立,识别异常交易行为,提前发现潜在风险,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提升风险防控的针对性。

回首二十八载,中国证券业走过的路,非常不平凡,尽管发生过这样那样的波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一直保持着改革开放的根本取向,保持着服务实体经济的核心逻辑,保持着业务创新和管理规范的基本策略。从0到1的过程中,中国证券业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业务体系和较为完备的管理架构,成就了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及企业家,为我国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新经济、新金融、新业态、新技术、新监管,意味着中国资本市场和证券行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从数量型传统化的发展模式转向质量型科技化的发展模式。不忘初心,固本培元,相信中国证券行业一定会有更广阔的未来,为国家经济建设和“一带一路”实施,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证信用亮相2018香港金融科技周

来源:东方财富网 

10月31日,全球首个跨境金融科技盛会——2018香港金融科技周在香港举行,与会嘉宾围绕金融科技、人工智能、网上银行、区块链等热门议题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庞大潜力展开讨论。

此次金融科技周上,中证信用及旗下子公司资深的信用科技领域的专家团队围绕债券信用分析、消费金融数据风控、中小微企业融资、债市流动性等热点为现场嘉宾带来专题分享。

中证信用增进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证信用”)首席数据官陈浩表示,信用科技已成为现代金融业的重要驱动力,通过数据和技术赋能,重塑信用行业,改变金融格局。新经济、新监管、新金融更为信用科技提供了广泛的应用场景。

中证信用战略总监张剑文表示,作为中国领先的信用科技综合服务商,未来将继续发挥在数据、科技、金融等方面的优势,为金融市场提供最值得信赖的信用科技综合服务。

(文章来源:中证网)

链接:http://finance.eastmoney.com/a/20181031974746141.html

中证信用亮相2018香港金融科技周 引领信用科技新市场

作者:齐晓彤  来源:香港商报网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齊曉彤報道:今日, 中證信用增進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證信用”)亮相全球首個跨境金融科技盛會– 2018香港金融科技周。是次大會聚焦最熱門的金融科技、人工智能、區塊鏈等行業发展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的龐大潛力,將強化港深兩地在金融科技領域的交流和合作。

本次金融科技周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現場人氣非常火爆,演講者包含200多位世界頂級金融科技創始人、投資者、監管機構和學者等,吸引了8000多名高級管理人員參加。

圖為中證信用戰略總監張劍文

中證信用戰略總監張劍文表示:“作為中國領先的信用科技綜合服務商,中證信用很榮幸能夠參加香港金融科技周這樣的行業盛會,與眾多來自全球的頂尖企業交流。我們將繼續发揮在數據、科技、金融等方面的優勢,為金融市場提供最值得信賴的信用科技綜合服務。”

作為創新金融科技的企業代表,中證信用以極具特色的開放式展台、重磅專題分享和熱門平台的新媒體演示等,展現了其數據和科技驅動的全信用價值鏈的新型服務體系,具體來看,中證信用及旗下子公司的專家團隊將為現場的參展嘉賓带來四場題為《數據驅動的債券信用分析的最佳實踐》、《數據風控助力消費金融風險識別》、《區塊鏈金融: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的魔法棒?》和《用Fintech提升人民币債市的流動性》的精彩專題分享。

中證信用首席數據官陳浩。

中證信用首席數據官陳浩先生亦受邀參加備受關注的“中國金融科技峰會:金融科技生態圈”的圓桌討論,與京東金融、維信金科的專家等共議未來金融科技的生態構建話題。陳浩先生告訴記者,信用科技已成為現代金融業的重要驅動力,中證信用致力于通過科技驅動打造服務于信用資產全生命周期(資產生成-資產交易-資產管理)的基礎設施,通過為客戶提供信用風險管理、信用增進、信用資產交易管理服務等全信用價值鏈服務,降低信用風險管理的成本,提升信用資產流轉的效率,化解信用資產投資的風險。公司成立3年多,已為4000多家機構客戶提供各類信用服務。

左起:京東金融研究院院長孟昭莉、維信金科CFO周正,中證信用首席數據官陳浩以及主持人。

在展會現場,中證信用還重磅推出並展示了旗下公司的3款產品,分別是一體化債市投資信用風險解決方案-債乎CreditMaster、全方位企業信用風險查詢平台-中證預鑒CreditPortal和一站式聚合報價信息平台-Dealing Matrix,吸引到了眾多參展嘉賓的關注,並獲得廣泛好評。

[責任編輯:朱劍明]

链接:http://www.hkcd.com/content/2018-10/31/content_1107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