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证信用主办的“分析新趋势,探索新思路——中证信用2021信用服务年会”成功在深圳举办,近800位来自券商、银行、保险、融担、基金、保理、信用科技领域以及行业管理部门的专业人士参会,共同就信用市场发展趋势展望、融担行业数字化转型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现将各位专家核心观点进行整理,与大家分享。本期分享议题是《增信行业发展与科技化转型》。
(演讲人观点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所在单位及会议主办方无关,仅供参考。)
一、增信行业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
演讲人:中证信用首席增信官 郎巍
核心观点:
从增信行业发展现状来看:作为资本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一环,增信行业伴随着债券市场的发展而发展。截至目前,各类增信融担机构增信债券规模已增至7,202亿元,较2011年增长近15倍,发展迅速。
从增信行业发展痛点来看:第一,科技化、数字化研发能力匮乏,风控手段单一,运营效率偏低,尚未形成智能化的平台系统;第二,面对各类直接融资市场的蓬勃发展,受制于监管对担保集中度的限制,以及自身风险分散化的要求,各家增信机构难以较好地满足不同市场发债主体不断增长的增信需要;第三,同业兄弟机构之间沟通交流不足,在信息共享、业务互通以及风险处置等方面缺少合作,尚未形成合作共赢的良好发展格局。
从增信行业未来发展方向来看:一是增信行业应重视科技化发展,通过数字化风控手段、科技化运营模式,提升运营效率,增强风险识别能力,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及“三农”客群;二是增信行业需要加大创新力度,搭建新型业务平台,形成“资产可批量、模式可复制、场景多元化、审批线上化”的业务模式及业务平台,突破发展障碍;三是要加强兄弟公司间的沟通与协作,利用各自资源优势联合开展业务,形成信息互通、业务共享、风险分散的开放共赢合作格局,解决行业痛点,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增信行业的长远发展。
二、中小微领域增信与再担业务模式的创新
演讲人: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再担保业务部副总经理 李燕来
核心观点:
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在业务模式上:先简后繁,先开展再担保,后择优开展股权投资合作,分步推进;在主体选择上:分类分档,逐步扩展;在风险分担上:建立机制,奖优罚劣,正向引导;在配套措施上:政策扶持,银担合作,多方共赢。
在主要问题及挑战方面:一是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不健全,覆盖面低;二是政府性融资机构数量多、小而散,部分基层机构机制不活、动力不足、服务能力较弱;三是配套扶持政策不完善;四是再担保业务规模小,引导支持担保机构扩大支小支农担保业务规模作用亟待发挥;五是功能作用发挥不够,聚焦支小支农主业不够;六是银担合作不畅,门槛高、分险难,政府性融资担保贷款占银行小微、“三农”贷款比例很低,银行主动或被动“去担保化”。
对于银担“总对总”批量担保业务方案,李燕来提供了如下设计思路:一是坚持小微企业、“三农”融资担保准公共产品定位;二是优势互补、简化流程、批量合作,做大业务规模;三是明确业务条件、后置担保审核,大幅提高业务效率;四是风险共担共管,有效控制风险;五是创建备付金机制,保障及时代偿。
三、数字化信用体系建设与中小微融资破局
演讲人:商务部研究院的信用研究所所长、商业保理专业委员会主任 韩家平
核心观点:
全球贸易已迎来“信用+数字”的时代,一方面市场规模日渐庞大,据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预测,到2020年,赊销在全球国际贸易结算中占比将上升到 91%,而在上世纪90年代这一比例仅为 20%,另一方面数字技术逐步成熟,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推动交易在线化、数字化深入发展,信用体系和普惠金融正在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在数字时代的信用体系中,我们一是要加强对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和信用体系建设规律的研究,做好顶层设计,促进信用经济发展和经济社会管理创新,大力释放数字红利和信用红利;二是高度重视商业信用的发展,为商业信用健康发展创造必要生态环境,健全商业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有效防范信用风险;三是要加快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大力发展数字化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和信用服务行业,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四是要开展商业信用电子化流转,实现多级穿透和拆转融,降低经济运行成本,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此外,对于如何加强平台信用体系,韩家平表示可从政策法规、信息共享、技术应用等方面入手,合力构建新型信用体系。
四、增信行业科技化实践
演讲人:天府信用增进总经理 李静
核心观点:
天府增信是采用中证信用信息化系统的全国首家增信机构客户,在优化业务流程、规范项目管理、强化风险控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和探索。一是在创新型风控体系方面,搭建内部信用评级模型、大数据跟踪预警系统,实现业务综合管理系统优化升级;二是在内部信用评级模型方面,通过定性要素(区域信用环境、债务管控力度等)、定量要素(经济发展水平、财政实力、主体经营和财务数据等)、调整项(非标融资占比、长短期债务占比等)等,与YY评级合作构建;三是在大数据跟踪预警系统方面,将工商、财务、舆情、诉讼、二级市场交易等信息进行归类分层,提炼为一般风险信息、严重风险信息、重要风险信息,并将信息推送至业务部门、风控部门及公司决策层。
展望未来,天府增信将不断升级迭代业务综合管理系统,全面提升系统支撑能力,以此来建立系统化的监测框架,并为尽调工作提供技术支撑,进一步提升公司合规管理水平。
五、数字经济时代增信(融担)行业科技化的探索与思考
演讲人:中证信用首席数据官 陈浩
核心观点:
科技与业务的深度融合是融担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必由之路,通过数字化,实现服务转型,服务转型的本质是模式创新和增量破局的问题,一方面要创新服务模式,另一方面要寻找新的服务场景。陈浩指出对于增信融担机构而言,短期内数字化工作的目标就是实现科技与业务的深度融合,用数据和科技手段推动服务的系统化、线上化和自动化。
中证信用作为一家科技驱动的全国性综合信用服务机构,正着力推进强中台科技战略,打造“强数据”和“强风控”的核心能力。中台体系的打造实现了功能的高可复用,使得公司可以针对不同业务场景,将线下决策管理和线上自动化作业打通,并将共享的数据和科技能力模块化的嵌入到决策和操作流程中,形成以操作中台和数据中台为核心的科技化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这种科技化能力不但可以赋能自身业务,更能赋能行业,助力行业数字化转型。
关于融担行业如何数字化转型,主要有三点建议:一是建立数字基础设施,二是建立数字资产的行业标准,三是形成机构间风控作业规范的共识。以此三点为基础,建立一个融担行业信用资产流转的平台,让机构间形成常态化的业务分保、联保等合作机制,实现行业内业务模式的创新,促进行业合作,推动资产更加高效的流转;同时强化智能风控和科技运营体系建设,提升行业整体的风险管控能力,促进行业降低业务运营成本,真正让科技赋能信用,让信用创造价值。
圆桌论坛3:增信业务创新及行业基础设施建设
主持人:中证保理总经理 丁志雄
嘉宾:陕西信用增进董事长 崔坤
西部担保董事长 闫丽婷
中合商业保理董事长 吴立建
安徽担保集团总经理 王召远
湖北担保业务总监 吴冬亮
嘉宾观点汇总:
现阶段,城投债信用风险暴露、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愈加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且随着金融市场创新融资产品逐渐加速,各项新型融资方式及创新交易结构如火如荼,增信业务亟待通过数字化实现服务转型,解决模式创新和增量破局的问题。
本次圆桌论坛旨在与业内头部机构进一步探讨增信模式创新与数字化融合的路径,主要议题包括:第一,邀请业内头部机构分享其增信和保理业务的创新案例和模式;第二,提出基于供应链业务的发展的好想法以及未来所发展的路径;第三,对增信资产流转平台的建设讨论必要性及建议。
在增信及保理业务创新方面,各家头部机构分别在以下几点发力:首先,创新与政府的合作模式,深度参与平台的整合升级,参与相关文件的起草,输出系统化服务能力;其次,创新商业产品研发,包括与银行的风险分担产品、“金融+担保+营销”的创新模式;再次,充盈传统增信机构的业务板块,提升综合实力,包括同时配套资产管理业务、提升后端处置能力,开展再担保业务、撬动区域担保资源等。
供应链业务的发展路径方面,主要提出如下思路:第一,可以开展“保理+担保”的业务联动,同时引入金融科技,最终实现供应链和区块链的融合,打造特色产品,解决确权、支付及流程监管的问题;第二,充分利用产业链条中核心企业之外的交易方信用,依靠产业背景深挖链条中中小微企业的信用价值、辅以增信工具,真正实现“科技+小微+增信”的成熟发展路径。
增信资产的流转平台方面,首先,各家头部机构均非常认可平台搭建的必要性:基于现行的融资担保监管条例,各家担保机构融资担保上限及单一集中度均受限,担保机构间联盟亟待搭建,现阶段中证融担已与湖北省担保等机构积极开展了分保业务合作,企业反馈非常正面,但一对一线下业务的效率及可持续性均有待优化,增信资产交易平台的搭建为大势所趋;其次,在平台搭建方面,各家头部机构一致认为:首先需要建立规则,实现立项标准、风控标准、尽调标准等维度真正的统一,资产流转才有实操性;其次,实现资源与信息共享,在合规的情况下互通信息,实现点对点、面对面实时的业务沟通,达成有效推介;最后,尽快搭建可操作的线上化产品,在数据的收集、抓取、分析、项目推进及合同签署等方向实现全流程线上化操作。增信资产流转平台的搭建会形成一个生态圈及新的增长点,行业机构一起携手推动信用行业高质量发展。
圆桌论坛4:信用科技赋能金融机构风险管理
主持人:中证信用风险管理总监 陈国阳
嘉宾:金网络高级副总裁 徐亚超
马上消费金融副总经理、首席风险官 林亚臣
光大银行总行普惠业务部处长 林洁
小米数字科技供应链业务总监周雅、中证信用云科技数据风控总监 焦堃
嘉宾观点汇总:
风险管理作为金融机构的核心能力,一直以来都被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近年来,一方面业务模式的持续创新和宏观环境的变化,对各类机构的风险管理工作提出新的挑战,另一方面,信用科技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实践,又为上述挑战提供了解决方案。
首先,数字化已是信用科技服务创新及风险管理的基础。围绕数字化,机构需对内夯实线上化、自动化的业务基础,对外积极寻找行业共性需求,从全流程运营线上化,过渡到核心功能自动化和管理决策的可视化。通过数据治理和系统建设,将自身的科技、业务和风控核心能力沉淀。随着数字化的转型,金融机构在信用科技领域才能获得更多支撑。
其次,平台化是未来信用科技服务从量变到质变的核心。针对中小微普惠业务中存在的审核效率低,操作风险高,数据分析难度大等痛点,可针对性提供中小微业务线上化作业系统、规则引擎+流程引擎可视化部署等解决方案。针对消费金融业务,囊括数据流、资金流、主动风控及贷后监控的一体化平台将能更好地覆盖场景及底层风险的识别、监测、度量、预警、刹车等全流程管理。针对保理、资产证券化业务数字化水平不高、管理颗粒度不够、应收账款透明度低等问题,可通过数字化保理业务系统、反欺诈工具、信用社区概念等方案解决。面对信用增进/融担公司业务品种集中度高、获客难、风控难等痛点,数字化增信资产及信用模型工具系统将是很好的平台化应对方案。
在未来信用科技发展前景的展望方面,数字化的全面风险管理将是必然趋势,一些智能化的风险管理技术,包括智能分析、智能关联,智能流程将成为主流。通过采用智能、动态、前瞻式的现金流分析,从而形成面向交易对手、业务板块的风险偏好、风险限额和风险策略。通过移动端部署和获取数据、穿透式底层资产管理,可将业务数据的智能化管理提高一个台阶。此外,区块链技术未来在信息共享、权利确认、数字监管、反欺诈领域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多。
坚持以信用科技解决真实场景中的实际客户需求,提高普惠人群信贷可得度,以科技和业务深度融合的方式,逐步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是信用科技的初衷和使命,各方应不忘初心,通力协同,方能促使信用科技更好的服务于机构发展和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