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信用荣获“2021人力资源管理杰出奖”

2021年4月16日,由前程无忧主办的“2021人力资源管理杰出奖获奖企业峰会暨颁奖盛典”在北京举行,中证信用凭借在雇主品牌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卓越表现从众多参选企业中脱颖而出,荣获“2021人力资源管理杰出奖”。同期上榜的还有微软中国、字节跳动、富士康、宁德时代等知名企业。

作为国内最大规模的人力资源评选活动之一, 2021“人力资源管理杰出奖”的主题为新竞争、新管理、新未来。主办方从数万家活跃企业中筛选出6000家企业发出参选邀请,通过调研获取企业在战略调整、人才吸引、发展、激励、保留、关怀等方面的创新举措,最终遴选出代表中国人力资源行业的最佳实践。

颁奖典礼现场

作为一家全国性的综合信用服务机构,中证信用成立于2015年,实收资本人民币45.86亿元,主体信用等级为AAA,评级展望稳定。公司总部位于深圳证券交易所广场,旗下拥有8家一级控股子公司,并在北京设有1家分公司。截至2020年12月,中证信用及下属公司员工数量近900人,科技及信评类人员占集团员工总数的比例已超过60%。

中证信用致力于通过科技驱动打造服务于信用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基础设施,以信用增进服务为基点,通过科技手段和专业化服务,为机构客户提供包括信用风险管理、信用增进、信用资产交易管理在内的全信用价值链服务。围绕金融交易各方的信用服务需求,在有效化解信用风险的同时,帮助机构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交易效率。截至目前,中证信用及下属参控股公司已为工商企业、新经济体、金融机构、政府部门、互联网平台等约8000家机构用户分别提供专业化信用评级、定制化信用风险解决方案,以及信用科技驱动的资产服务。

中证信用荣获“2021人力资源管理杰出奖”

此次获奖,与中证信用在雇主品牌建设、人才培养发展等方面的持续投入和不断创新密不可分。公司构建了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发展体系,通过新员工培训、“证能量·加油站”系列培训,以及“寻梦、追梦、筑梦、圆梦”人才发展体系等,为不同类型、不同职业阶段的员工提供定制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形成人才核心力量,创造组织优势,激发组织活力。同时,中证信用构建了“简单·透明·协同·高效”的组织氛围,为员工提供有挑战性的工作目标和行业内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待遇,着力建立“共创·共担·共享”的企业文化,在中证信用平台实现精彩的职场人生。

未来,中证信用将继续践行企业公民社会责任,关注员工成长与发展,为更多人才提供更广阔的职业发展平台,也为人力资源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创新实践和经验。

中证信用2021信用服务年会系列报道(三):增信行业发展与科技化转型

编者按:中证信用主办的“分析新趋势,探索新思路——中证信用2021信用服务年会”成功在深圳举办,近800位来自券商、银行、保险、融担、基金、保理、信用科技领域以及行业管理部门的专业人士参会,共同就信用市场发展趋势展望、融担行业数字化转型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现将各位专家核心观点进行整理,与大家分享。本期分享议题是《增信行业发展与科技化转型》。

(演讲人观点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所在单位及会议主办方无关,仅供参考。)

一、增信行业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

演讲人:中证信用首席增信官  郎巍

核心观点:

从增信行业发展现状来看:作为资本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一环,增信行业伴随着债券市场的发展而发展。截至目前,各类增信融担机构增信债券规模已增至7,202亿元,较2011年增长近15倍,发展迅速。

从增信行业发展痛点来看:第一,科技化、数字化研发能力匮乏,风控手段单一,运营效率偏低,尚未形成智能化的平台系统;第二,面对各类直接融资市场的蓬勃发展,受制于监管对担保集中度的限制,以及自身风险分散化的要求,各家增信机构难以较好地满足不同市场发债主体不断增长的增信需要;第三,同业兄弟机构之间沟通交流不足,在信息共享、业务互通以及风险处置等方面缺少合作,尚未形成合作共赢的良好发展格局。

从增信行业未来发展方向来看:一是增信行业应重视科技化发展,通过数字化风控手段、科技化运营模式,提升运营效率,增强风险识别能力,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及“三农”客群;二是增信行业需要加大创新力度,搭建新型业务平台,形成“资产可批量、模式可复制、场景多元化、审批线上化”的业务模式及业务平台,突破发展障碍;三是要加强兄弟公司间的沟通与协作,利用各自资源优势联合开展业务,形成信息互通、业务共享、风险分散的开放共赢合作格局,解决行业痛点,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增信行业的长远发展。

二、中小微领域增信与再担业务模式的创新

演讲人: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再担保业务部副总经理 李燕来

核心观点:

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在业务模式上:先简后繁,先开展再担保,后择优开展股权投资合作,分步推进;在主体选择上:分类分档,逐步扩展;在风险分担上:建立机制,奖优罚劣,正向引导;在配套措施上:政策扶持,银担合作,多方共赢。

在主要问题及挑战方面:一是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不健全,覆盖面低;二是政府性融资机构数量多、小而散,部分基层机构机制不活、动力不足、服务能力较弱;三是配套扶持政策不完善;四是再担保业务规模小,引导支持担保机构扩大支小支农担保业务规模作用亟待发挥;五是功能作用发挥不够,聚焦支小支农主业不够;六是银担合作不畅,门槛高、分险难,政府性融资担保贷款占银行小微、“三农”贷款比例很低,银行主动或被动“去担保化”。

对于银担“总对总”批量担保业务方案,李燕来提供了如下设计思路:一是坚持小微企业、“三农”融资担保准公共产品定位;二是优势互补、简化流程、批量合作,做大业务规模;三是明确业务条件、后置担保审核,大幅提高业务效率;四是风险共担共管,有效控制风险;五是创建备付金机制,保障及时代偿。

三、数字化信用体系建设与中小微融资破局

演讲人:商务部研究院的信用研究所所长、商业保理专业委员会主任 韩家平

核心观点:

全球贸易已迎来“信用+数字”的时代,一方面市场规模日渐庞大,据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预测,到2020年,赊销在全球国际贸易结算中占比将上升到 91%,而在上世纪90年代这一比例仅为 20%,另一方面数字技术逐步成熟,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推动交易在线化、数字化深入发展,信用体系和普惠金融正在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在数字时代的信用体系中,我们一是要加强对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和信用体系建设规律的研究,做好顶层设计,促进信用经济发展和经济社会管理创新,大力释放数字红利和信用红利;二是高度重视商业信用的发展,为商业信用健康发展创造必要生态环境,健全商业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有效防范信用风险;三是要加快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大力发展数字化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和信用服务行业,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四是要开展商业信用电子化流转,实现多级穿透和拆转融,降低经济运行成本,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此外,对于如何加强平台信用体系,韩家平表示可从政策法规、信息共享、技术应用等方面入手,合力构建新型信用体系。

四、增信行业科技化实践

演讲人:天府信用增进总经理 李静

核心观点:

天府增信是采用中证信用信息化系统的全国首家增信机构客户,在优化业务流程、规范项目管理、强化风险控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和探索。一是在创新型风控体系方面,搭建内部信用评级模型、大数据跟踪预警系统,实现业务综合管理系统优化升级;二是在内部信用评级模型方面,通过定性要素(区域信用环境、债务管控力度等)、定量要素(经济发展水平、财政实力、主体经营和财务数据等)、调整项(非标融资占比、长短期债务占比等)等,与YY评级合作构建;三是在大数据跟踪预警系统方面,将工商、财务、舆情、诉讼、二级市场交易等信息进行归类分层,提炼为一般风险信息、严重风险信息、重要风险信息,并将信息推送至业务部门、风控部门及公司决策层。

展望未来,天府增信将不断升级迭代业务综合管理系统,全面提升系统支撑能力,以此来建立系统化的监测框架,并为尽调工作提供技术支撑,进一步提升公司合规管理水平。

五、数字经济时代增信(融担)行业科技化的探索与思考

演讲人:中证信用首席数据官 陈浩

核心观点:

科技与业务的深度融合是融担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必由之路,通过数字化,实现服务转型,服务转型的本质是模式创新和增量破局的问题,一方面要创新服务模式,另一方面要寻找新的服务场景。陈浩指出对于增信融担机构而言,短期内数字化工作的目标就是实现科技与业务的深度融合,用数据和科技手段推动服务的系统化、线上化和自动化。

中证信用作为一家科技驱动的全国性综合信用服务机构,正着力推进强中台科技战略,打造“强数据”和“强风控”的核心能力。中台体系的打造实现了功能的高可复用,使得公司可以针对不同业务场景,将线下决策管理和线上自动化作业打通,并将共享的数据和科技能力模块化的嵌入到决策和操作流程中,形成以操作中台和数据中台为核心的科技化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这种科技化能力不但可以赋能自身业务,更能赋能行业,助力行业数字化转型。

关于融担行业如何数字化转型,主要有三点建议:一是建立数字基础设施,二是建立数字资产的行业标准,三是形成机构间风控作业规范的共识。以此三点为基础,建立一个融担行业信用资产流转的平台,让机构间形成常态化的业务分保、联保等合作机制,实现行业内业务模式的创新,促进行业合作,推动资产更加高效的流转;同时强化智能风控和科技运营体系建设,提升行业整体的风险管控能力,促进行业降低业务运营成本,真正让科技赋能信用,让信用创造价值。

圆桌论坛3:增信业务创新及行业基础设施建设

主持人:中证保理总经理 丁志雄

嘉宾:陕西信用增进董事长 崔坤

西部担保董事长 闫丽婷

中合商业保理董事长 吴立建

安徽担保集团总经理 王召远

湖北担保业务总监 吴冬亮

嘉宾观点汇总:

现阶段,城投债信用风险暴露、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愈加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且随着金融市场创新融资产品逐渐加速,各项新型融资方式及创新交易结构如火如荼,增信业务亟待通过数字化实现服务转型,解决模式创新和增量破局的问题。

本次圆桌论坛旨在与业内头部机构进一步探讨增信模式创新与数字化融合的路径,主要议题包括:第一,邀请业内头部机构分享其增信和保理业务的创新案例和模式;第二,提出基于供应链业务的发展的好想法以及未来所发展的路径;第三,对增信资产流转平台的建设讨论必要性及建议。

在增信及保理业务创新方面,各家头部机构分别在以下几点发力:首先,创新与政府的合作模式,深度参与平台的整合升级,参与相关文件的起草,输出系统化服务能力;其次,创新商业产品研发,包括与银行的风险分担产品、“金融+担保+营销”的创新模式;再次,充盈传统增信机构的业务板块,提升综合实力,包括同时配套资产管理业务、提升后端处置能力,开展再担保业务、撬动区域担保资源等。

供应链业务的发展路径方面,主要提出如下思路:第一,可以开展“保理+担保”的业务联动,同时引入金融科技,最终实现供应链和区块链的融合,打造特色产品,解决确权、支付及流程监管的问题;第二,充分利用产业链条中核心企业之外的交易方信用,依靠产业背景深挖链条中中小微企业的信用价值、辅以增信工具,真正实现“科技+小微+增信”的成熟发展路径。

增信资产的流转平台方面,首先,各家头部机构均非常认可平台搭建的必要性:基于现行的融资担保监管条例,各家担保机构融资担保上限及单一集中度均受限,担保机构间联盟亟待搭建,现阶段中证融担已与湖北省担保等机构积极开展了分保业务合作,企业反馈非常正面,但一对一线下业务的效率及可持续性均有待优化,增信资产交易平台的搭建为大势所趋;其次,在平台搭建方面,各家头部机构一致认为:首先需要建立规则,实现立项标准、风控标准、尽调标准等维度真正的统一,资产流转才有实操性;其次,实现资源与信息共享,在合规的情况下互通信息,实现点对点、面对面实时的业务沟通,达成有效推介;最后,尽快搭建可操作的线上化产品,在数据的收集、抓取、分析、项目推进及合同签署等方向实现全流程线上化操作。增信资产流转平台的搭建会形成一个生态圈及新的增长点,行业机构一起携手推动信用行业高质量发展。

圆桌论坛4:信用科技赋能金融机构风险管理

主持人:中证信用风险管理总监 陈国阳  

嘉宾:金网络高级副总裁 徐亚超

马上消费金融副总经理、首席风险官 林亚臣

光大银行总行普惠业务部处长 林洁

小米数字科技供应链业务总监周雅、中证信用云科技数据风控总监 焦堃

嘉宾观点汇总: 

风险管理作为金融机构的核心能力,一直以来都被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近年来,一方面业务模式的持续创新和宏观环境的变化,对各类机构的风险管理工作提出新的挑战,另一方面,信用科技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实践,又为上述挑战提供了解决方案。

首先,数字化已是信用科技服务创新及风险管理的基础。围绕数字化,机构需对内夯实线上化、自动化的业务基础,对外积极寻找行业共性需求,从全流程运营线上化,过渡到核心功能自动化和管理决策的可视化。通过数据治理和系统建设,将自身的科技、业务和风控核心能力沉淀。随着数字化的转型,金融机构在信用科技领域才能获得更多支撑。

其次,平台化是未来信用科技服务从量变到质变的核心。针对中小微普惠业务中存在的审核效率低,操作风险高,数据分析难度大等痛点,可针对性提供中小微业务线上化作业系统、规则引擎+流程引擎可视化部署等解决方案。针对消费金融业务,囊括数据流、资金流、主动风控及贷后监控的一体化平台将能更好地覆盖场景及底层风险的识别、监测、度量、预警、刹车等全流程管理。针对保理、资产证券化业务数字化水平不高、管理颗粒度不够、应收账款透明度低等问题,可通过数字化保理业务系统、反欺诈工具、信用社区概念等方案解决。面对信用增进/融担公司业务品种集中度高、获客难、风控难等痛点,数字化增信资产及信用模型工具系统将是很好的平台化应对方案。

在未来信用科技发展前景的展望方面,数字化的全面风险管理将是必然趋势,一些智能化的风险管理技术,包括智能分析、智能关联,智能流程将成为主流。通过采用智能、动态、前瞻式的现金流分析,从而形成面向交易对手、业务板块的风险偏好、风险限额和风险策略。通过移动端部署和获取数据、穿透式底层资产管理,可将业务数据的智能化管理提高一个台阶。此外,区块链技术未来在信息共享、权利确认、数字监管、反欺诈领域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多。

坚持以信用科技解决真实场景中的实际客户需求,提高普惠人群信贷可得度,以科技和业务深度融合的方式,逐步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是信用科技的初衷和使命,各方应不忘初心,通力协同,方能促使信用科技更好的服务于机构发展和实体经济。

中证信用2021信用服务年会系列报道(二):数字风控与资产管理

编者按:中证信用主办的“分析新趋势,探索新思路——中证信用2021信用服务年会”成功在深圳举办,近800位来自券商、银行、保险、融担、基金、保理、信用科技领域以及行业管理部门的专业人士参会,共同就信用市场发展趋势展望、融担行业数字化转型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现将各位专家核心观点进行整理,与大家分享。本期分享议题是《数字风控与资产管理》。

(演讲人观点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所在单位及会议主办方无关,仅供参考。)

一、数字化信用风险管理

演讲人:中证征信副总经理 傅瑜强

核心观点:

信用科技的价值在于提升效率、改善效果,主要包括几方面:

一是数据方面,从信用分析视角出发,分别针对低频数据、高频数据、关系数据的数据特点,设计覆盖资本市场核心主体的企业经营数据体系、区域经济数据体系,风险预警数据体系、风险传导数据体系,为用户提供全面覆盖、场景聚焦、专业加工、准确可验证、结构化处理、便于实施等特点的数据解决方案,在节省用户数据采集时间和采集成本的同时,较大地提升信用风险管理效率;

二是模型方面,将专家经验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深度结合,针对不同的分析场景与分析目标,选择匹配的风险识别与量化技术,形成主体信用内评体系、风险预警监测体系以及风险传导体系,为信用风险的精细化管理提供支撑;

三是系统方面,通过高度灵活的技术架构,承载数据内容、量化模型、分析功能、管理功能,构建“数据+模型+系统”端到端的一站式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同时通过组件化方式,快速灵活满足用户需求,可实现信用风险管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达到有效提高风控效率、降低风控成本、提升风控能力的目标。

二、资管业务中的信用科技实践

演讲人:安信证券资管投资总监 张亚非

核心观点:

数字化信用风险管理是市场、监管和业务共同推进的方向。从市场变化角度看,随着2018年以来债券违约数量逐年上升,违约规模屡创新高,我国信用债市场的违约日渐趋于常态化。从监管环境角度看,监管部门就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管理多次发文,提出更严格细致的管理要求。从业务需求角度看,债券投资、股质等业务需要更主动精细化的风险管理工具,及相应配套的管理制度。

结合业务实践,安信资管通过与中证信用合作,构建“数据+模型+系统”端到端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初步实现了信用风险管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目前已经体现出提高风控效率、降低风控成本、提升风控能力的成效。安信资管目前的资产管理规模约1300亿,信用债持仓规模占比高,且持仓覆盖行业范围逐渐增多。但在实际业务中,存在大量手工操作、评审效率较低的问题,亟需提高部门对资管信用风险管理及决策分析的信息化水平,数字化信用风险管理需求凸显。

关于与中证信用的合作,主要包括信评体系构建、数据接入,系统建设等三个角度。双方联合共建的内评系统,运用科技方法提升信用分析能力,进而提升主动管理能力。双方通过磨合协作,打造出一套从底层风险数据到信评体系再到风险管理系统的一站式配套解决方案,真正实现了数字化信用风险管理的目标:数据驱动、智能分析、科技引领和价值提升。

最后,展望未来规划,希望在预警体系的建设中,引入更多智能化、数字化的手段,形成具备更多前瞻性和及时性的预警体系。

圆桌论坛2:数字风控的创新与实践

主持人:中证征信业务总监  郝玉爽

嘉宾:国元证券首席风险官 唐亚湖

天津银行金融市场部风险管理团队负责人 邓皓

国泰君安证券风险管理部信用评级团队负责人 程天笑

证信资本总经理 严予旋

嘉宾观点汇总

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各个机构都在加强科技化的建设,从信息一体化到数据中台,再到业务数字化管理。从数字风控视角来看,大数据加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新兴科技对传统的风险的识别、监测和管理,都带来了新的视角,打破传统模式下信息的不对称、风险监测靠人力投入、风险管理效率低等问题。

但是科技化建设方面,很难说有标准的解决方案,因为每家机构的业务都不一样,需要通过定制化的方式规划整个科技方面的建设。圆桌嘉宾为我们分享科技化建设中的经验和观点,国泰君安专家认为数字化金融科技是长期坚持的战略,数字化建设是管理方面的加速器和催化剂。信用风险管理应该是全流程的管理,贯穿到评估、计量、监测、报告、处置全流程环节。在内评体系建设的基础上,从业务部门到子公司,到风险管理部把流程方式串联在一起,通过智能化的流程进行评估。国元证券和证信资本专家都谈到,金融科技在投资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强,需要大量的数据和金融科技的支持。从风险管理角度,首先要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其次从粗放管理到精细化管理转变的过程中,需要重新审视业务的属性,加强信息评级系统的建设、舆情的监测、预警系统和同一客户同一业务的管理都十分重要。天津银行从服务地方实体经济的角度出发,强调在科技建设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和整个市场衔接的程度。整个科技建设体系是希望建设一个有标准化的,且可溯源、可获取、可以校验的数据风险评价体系。通过这样一个平台的建设,让前台、中台的人员能够站在平等的视角上审视主体的信用风险,才能够最终为我们做决策提供一个相对客观的依据。

同时嘉宾普遍认为数据的有效性、真实性和全面性对科技规划的落地实现至关重要。从发债主体来看,包括财务和经营数据,舆情、价格、司法以及区域经济数据等,可以为评估人员提供主体在整个行业和区域中的位置。通过量化的工具,能够带来一些差异化的投资机会和风险控制。但是数字风控的痛点,在于非上市或非公开发债主体的数据的有效性和完整性是欠缺的,导致无法很精确地做一个企业画像。行业的做法就是各自对接数据,在自己的生态里面,通过风控模型来做出判断,得出的结论差异较大。如果在未来数据能够共享,同时又能够保护数据的知识产权的基础上,能够充分运用内外部数据,对我们的数字风控的建设会有质的一个提升。

综上所述,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不是一句空口号,内生动力驱使着各类型机构加强科技方面的投入,中证征信专家认为在数字风控现在还只是停留在第一阶段,“模型+系统+数据”这种智慧的模式,主要是解决效率,释放生产力这个为第一优先级。而下一个阶段是“数据共享,科技共创”的生态模式,通过生态的模式,才能解决在业务当中的一些瓶颈。

中证信用2021信用服务年会系列报道(一):宏观经济走势与信用市场展望

编者按:中证信用主办的“分析新趋势,探索新思路——中证信用2021信用服务年会”成功在深圳举办,近800位来自券商、银行、保险、融担、基金、保理、信用科技领域以及行业管理部门的专业人士参会,共同就信用市场发展趋势展望、融担行业数字化转型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现将各位专家核心观点进行整理,与大家分享。本期分享议题是《宏观经济走势与信用市场展望》。

(演讲人观点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所在单位及会议主办方无关,仅供参考。)

一、  2021:宏观经济走势与资产配置策略

演讲人: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李迅雷

核心观点:

宏观经济趋势方面,此次全球受疫情影响没有引发流动性危机,但应该关注到货币超发及不断加杠杆带来的全球债务问题。2021年全球经济反弹,但仍属于超跌反弹,不改长期趋势。

中国去年的经济反弹,一方面和新经济领域的高增长有关,但带动整体经济回升最重要的因素还是房地产。2021年中国经济实际GDP增速中枢预计在8.5%左右,名义GDP增速中枢可达11%-11.5%,基本能实现“稳杠杆”目标。

存量经济下的分化时代中,中国经济面临着结构性动力与压力,一是居民收入分化与消费升级的现象更加明显;二是产业分化将进一步加剧,新经济将保持高增长,而传统产业将陷入低增长;三是企业分化更为明显,大市值公司的利润增长远超市场平均水平。

2021年的政策着力点,可以概括为“行稳致远、转型升级”,扩内需和强科技是稳增长的两大支撑点,应把握好“国内大循环”供给端进口替代的发展机遇。

大类资产配置方面,配置逻辑要因时而变,可以扩大金融资产配置比例。具体来看:

1.货币政策已回归常态,直接融资比重提高;

2.存量经济主导下投资,应坚持三大思维,一是强者恒强,资产配置要抓大放小,重高端轻低端;二是此消彼长,过剩经济导致分化,新旧产业转换、区域经济盛衰分化;三是优胜劣汰,躺着赚钱时代结束了,躺着中枪的几率大了;

3.当前全球经济三大过剩,即商品过剩、货币过剩与资产过剩,全球结构性牛市背后是经济分化下的结构性扭曲,大类资产配置的方向是要将增量资产流向权益、基金、债券;

4.从国内市场来看,股票供给大幅增加,会对现有“赛道”估值体系的影响,并带来流动性下降,而核心资产估值提升,高成长企业只能是百里挑一。

具体资产配置方面,传统行业选龙头,新兴行业看科技含量,从中长期的战略配置来看,传统行业看好龙头公司份额的提升,新兴行业看技术进步,科技含量高的公司更值得投资。

关于国内房地产市场,在人口流、资金流、信息流变化下,存在结构性机会,粤港澳湾区、杭州湾、长江经济带更具备配置价值。

关于人民币汇率升值问题,人民币汇率成为国际货币的基础在于经济实力,伴随中国国力的增长,人民币未来有望成为全球第三大国际货币,而长期来看,美元指数似乎会进入下行周期。

 二、  机会还是风险?——利率债市场走势研判

演讲人:天风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 孙彬彬

核心观点:

对于利率走势,市场共识是区间震荡,分歧在于区间到底是多少?如果政策利率不调整,则按照利率走廊R007波动范围大约1.8%-3.2%,中枢2.5%附近,一年MLF对应一年国债上限为2.95%,一年LPR对应十年国开顶上限为3.85%。2021年总体利率水平虽然底部上抬,但基本可以认为十年国债区间大约3%-3.35%,十年国开大约3.5%-3.85%。这一判断的前提是基于经济延续复苏,通胀压力仍在,但是政策利率不变,关键点在于加息与否。

央行关键考量是经济偏离潜在增速的缺口,这个缺口由通胀和就业来评估。理论上,加息满足的技术要求是调查失业率回到5%以内,同时通胀(包括CPI)仍然居高不下,所以二季度未必就是赶顶,三季度也难言乐观。

从历史图景观察,二季度社融下行而PPI走高的过程中,无论是风险资产还是固定收益品种都有一定压力。债券市场从票息角度衡量,应当平衡配置,建议从底线思维考虑确定上限,从而划定安全边际,因为左侧可能很漫长,不建议“抢跑”。

三、幻灭与重生——信用债市场展望

演讲人:YY评级创始人  姚煜

核心观点:

信用债市场的拐点已然来临,曾经的幻想逐一破灭,市场期待涅槃重生。

信用债市场从超日违约开始经历了7年多的时间,在违约规模不断走高的大背景下,民企逐步出清,国企违约规模开始抬升。违约之外,市场折价成交迅速放大也体现出对市场的冲击以及投资者对未来的悲观预期。

与股票市场类似,债券市场也是受到基本面和情绪面双重影响。目前由于主流机构受到重创,开始反思过往的投研逻辑,导致风险偏好断崖。这一趋势已然开始,影响深远。

在行政化去杠杆、市场化去杠杆和宏观降杠杆的大背景下,目前信用债迎来了至暗时刻。

幻灭——幻象的破灭。随着刚兑的打破,原本依赖制度红利——信用下沉博刚兑的领域逐一证伪;机构之间和机构内部信任的破裂乃至破碎导致信用不断的收缩,各个版块的债券都被抛售。对外部救助的幻想也被打破,金融机构更多的成为“代价”。市场的分化导致一二级都很困难,部分发行人和投资者都有逐步退出的迹象。

市场在破灭的过程中寻找新的平衡——重生,出清过程中希望变无序为有序,发行人能够卸下包袱,市场希望分层,投资者更为理性,风险定价逐步成熟。

在熬到重生那天的过程中,采取更适合的信用策略(防守+高收益),在区域分化加大的情况下趋利避害,地产研究也进入深水区,过剩板块伴随发行人一起煎熬。对过往“信仰投资”思路重新审视,以更为客观的视角分析基本面和救助的可能性,陪伴有机会活下来的发行人一起活下来。

信用研究再次回归现金流的本源。希望投资者能够熬过现在艰难的“幻灭”阶段,迎来“重生”。

四、行业信用风险分化下的风险与机遇

演讲人:中证鹏元常务副总裁 秦斯朝

核心观点:

预计2021年煤炭采掘行业信用水平将弱化,钢铁将短期向好、但内部分化加剧,汽车制造和航空运输信用边际改善。具体来看:

一是煤炭行业集中度将持续上升,产量逐渐向大型煤企集中,煤炭市场整体将维持紧平衡,价格中枢预计小幅上移,但需关注债务负担过重且现金流弱化的煤企以及行业债券市场再融资能否及时有效恢复等问题;

二是钢铁行业在碳达峰政策下,2021年供给端预计将小幅收缩,在下游需求端支撑下,钢价可能稳中有增。在行业政策以及自发需求推动下,兼并重组将使行业集中度仍将提升,收益将主要流向头部钢企,个体钢厂信用分化会进一步加剧;

三是汽车行业在短期因素支撑下,汽车销量2021年预计将有所增加,同时结构性差异使得利润占比高的中高端车型占比提升,将会带来行业利润空间改善;

四是随着疫情的逐步改善,航空运输业收入在2021年将会呈现反弹,航司亏损大幅降低进而逐步扭亏,现金流的好转将使得资金压力下降,负债率企稳回落,行业信用水平整体好转。

圆桌论坛1:新形势下的债市信用风险展望

主持人:中证鹏元总裁 李勇

嘉宾:中泰证券研究所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 周岳

第一创业证券董事总经理、研究所长兼衍生产品部总经理 王皓宇

南方基金固定收益研究部高级副总裁 黄河

博时基金固定收益总部研究组副总监 陈志新

嘉宾观点汇总:

2020年为应对新冠疫情,财政、货币政策较为宽松,发行级别下沉,发行成本明显下降。随着境内疫情得到控制,下半年货币政策逐步回归稳健,流动性边际收紧,债券发行分化逐渐加大,发行利率已经结束上年下行趋势,特别是受华晨、永煤事件影响,市场利率中枢明显走高。预计2021年信用债发行利率将进一步分化,对于低级别主体,再融资难度将明显提升。

随着高级别国有企业出现违约,对市场带来明显冲击。国企信仰已开始动摇,尤其是预期财政实力较弱的地区,政府在收入下滑的情况下,对区域企业的支持能力的不确定性增加。国企刚兑的情况在加速破解,这是政策和市场的发展趋势,从投资者到发行人以及其他参与机构,都需要重新评估企业风险。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短期可能会有所降低,进一步加强融资分化。城投公司的风险依旧以尾部城投为主,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政府杠杆率要有所降低”,主要是降低政府隐性杠杆,将会对城投公司再融资造成一定影响,从而进一步加剧城投风险。

2020年,市场中年出现了包括华晨、永煤、沈公用等“灰天鹅”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对投资者带来损失。但风险的出清仍然在继续,尤其在当前经济形势依然存在诸多不确定的情况下,多数企业依旧存在资金压力。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建筑装饰、公用事业、交通运输、汽车需要关注集中到期压力和再融资能力,而煤炭、钢铁、化工等行业融资受风险事件影响较大,虽然行业价格出现上升,但仍面临一定的资金压力。对于今年这些行业中收入盈利没有好转、现金流紧张、短期偿债压力较大的企业需要警惕其信用风险暴露。

面对市场洗牌,评级机构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将重点考察企业自身的信用特征。对于,山西、河北等省份政府站台的现象,可以看作是特殊情况下的短期行为。长期看,打破刚兑是市场趋势,违约债券的处置、投资者保护制度以及风险债券的交易机制均在加速推进中。我们需要看到的是,随着注册制的落地、风险主体将更加多元化,在制度逐渐完善的情况下,各方的行为需在制度约束下进行。违约,将是风险释放的重要方式,是一方的终点,也是另一方的起点。

专家齐聚中证信用2021信用服务年会 分析信用市场发展新趋势,探讨融担行业数字化转型新思路

2021年3月30日,全国性综合信用服务机构-中证信用增进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证信用或公司)在深圳成功举办“分析新趋势,探索新思路——中证信用2021信用服务年会”,近800位来自券商、银行、保险、融担、基金、保理、信用科技领域以及行业管理部门的专业人士出席会议,就信用市场发展趋势展望,融担行业数字化转型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达成诸多共识。

中证信用2021信用服务年会现场

信用分化加剧和回归信用本源是信用市场的基本趋势

未来宏观经济和信用市场发展趋势是业界关注的焦点。与会专家对此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在演讲中表示,中国经济进入存量经济分化时代,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变,但面临结构性动力和压力。2021年中国经济实际GDP增速中枢预计在8.5%左右,名义GDP增速中枢可达11%-11.5%,基本能实现“稳杠杆”目标。但产业分化、企业分化、区域分化将进一步加剧,在进行资产配置时,应关注在传统行业龙头和新兴行业中科技含量高的公司,在人口流、资金流、信息流变化下,资产配置应与资源流动方向相匹配。

天风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孙彬彬认为,随着中国逐步走出疫情,经济站上潜在增速之上,国内政策取向可能进一步收敛,而信用环境将再度进入下行周期。

YY评级创始人姚煜则认为在“紧信用、去杠杆”的大环境下,市场原有的刚兑红利、信任红利将被打破,风险出清加快,市场将进入信用收缩修复的调整期,信用分化加剧,高收益债市场将有较大的发展,参与主体只有不断提升对风险的识别、监测及管理能力,回归信用本源,方能长久生存。

中证鹏元常务副总裁秦斯朝认为2021年上游、中游、下游行业利差差异会明显分化,其中煤炭信用水平将弱化,钢铁将短期向好,但内部分化加剧,汽车制造和航空运输信用水平将会好转。

安信资管投资总监张亚非和中证征信副总经理傅瑜强一致认为,随着债券违约逐渐增多,信用债投资对信用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构建“数据+模型+系统”端到端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可实现信用风险管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达到有效提高风控效率、降低风控成本、提升风控能力的目标。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发表主题演讲

科技与业务深度融合是融担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必由之路

融担行业作为资本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融资担保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及四项配套制度颁布实施后,行业进入规范有序的发展阶段。不过与会专家认为,融担行业在业务发展模式、风控体系和手段,以及管理理念和机制依然较为传统,无法适应新经济、新金融、新监管的发展要求。

中证信用首席增信官郎巍等与会专家表示,增信融担机构普遍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存量业务如何在信用风险不断暴露的常态下进一步优化;二是增量业务如何能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现服务场景多元化。这些问题都对风险管理水平和科技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用数据和科技手段推动数字化转型。

对此,商务部研究院信用研究所所长、商业保理专业委员会主任韩家平表示,当前全球贸易已迎来“信用+数字”的时代,在数字时代的信用体系中,除了要做好顶层设计,健全商业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之外,还应加快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大力发展数字化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和信用服务行业,逐步落地商业信用电子化流转,实现多级穿透和拆转融,助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专家探讨“增信业务创新及行业基础设施建设”话题

中证信用首席数据官陈浩认为,科技与业务的深度融合是融担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必由之路,通过数字化,实现服务转型,而服务转型的本质是模式创新和增量破局的问题,一方面要创新服务模式,另一方面要寻找新的服务场景。陈浩指出对于增信融担机构而言,短期内数字化工作的目标就是实现科技与业务的深度融合,用数据和科技手段推动服务的系统化、线上化和自动化。

据介绍,中证信用作为一家科技驱动的全国性综合信用服务机构,正着力推进强中台科技战略,打造“强数据”和“强风控”的核心能力。中台体系的打造实现了功能的高可复用,使得公司可以针对不同业务场景,将线下决策管理和线上自动化作业打通,并将共享的数据和科技能力模块化地嵌入到决策和操作流程中,形成以操作中台和数据中台为核心的科技化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这种科技化能力不但可以赋能自身业务,更能赋能行业,助力行业数字化转型。

谈到融担行业如何数字化转型时,陈浩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建立数字基础设施,二是建立数字资产的行业标准,三是形成机构间风控作业规范的共识。“以此三点为基础,建立一个融担行业信用资产流转的平台,让机构间形成常态化的业务分保、联保等合作机制,实现行业内业务模式的创新,促进行业合作,推动资产更加高效的流转;同时强化智能风控和科技运营体系建设,提升行业整体的风险管控能力,促进行业降低业务运营成本,真正让科技赋能信用,让信用创造价值。”

与会专家探讨“信用科技赋能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话题

致力于为市场提供高质量的综合信用服务是中证信用的使命

中证信用自创立以来,通过科技和业务双赋能在科技化建设和数字化转型方面进行了持续地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也形成了平台化的科技服务能力。

中证信用总裁冯辞表示,“作为一家致力于成为中国领先的信用科技综合服务商,中证信用将为市场提供高质量的综合信用服务作为一种使命,希望继续打造在信用风险管理服务、信用增进服务和信用资产交易管理服务方面的专业能力,进一步升级信用价值链商业模式,围绕各类信用资产提供综合性的信用及科技服务,与行业机构一起,携手推动信用行业高质量发展。”